T 

--------------------------------------------------------------------------------

【他山之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沓来踵至】纷纷到来。
【沓来麕至】同“沓来踵至”。
【踏故習常】谓因袭守旧,安于现状。
【踏破铁鞋】比喻为找到某样东西历尽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
【遝冈复岭】谓冈峦重沓。
【骀背鹤发】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
【太山北斗】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太平盛世】社会安宁昌盛的时代。
【太平无象】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太阿倒持】《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泰阿即太阿,古剑名。后以“太阿倒持”比喻授人权柄,自受其害。
【太仓一粟】犹太仓稊米。
【太仓稊米】大谷仓中一粒小米,喻极渺小。语出《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太岁头上动土】旧时迷信谓在太岁出现的方向动土兴建,会招来灾祸。因以“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触犯凶恶强暴的人,将会招致祸殃。
【汰劣留良】谓淘汰掉低劣的而留下精良的。
【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人们所尊重敬仰的人。
【泰山其颓】《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将死时作此歌,自称“哲人”,把自己的死比作泰山崩塌。后用来比喻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作悼辞。
【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稳固。
【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语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功易於太山破鸡子,轻於四马载鸿毛,此汤武兵也。”
【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临事从容镇定。
【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毫不在意。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贪天之功】本谓以自然成功之事为己功。后多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贪夫徇财】贪财的人为财利送命。
【贪夫狥利】同“贪夫徇财”。
【贪夫狥财】见“贪夫徇财”。
【贪夫殉利】见“贪夫狥利”。
【贪心不足】贪得之心永不满足。
【贪功起釁】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
【贪生怕死】见“贪生畏死”。
【贪生畏死】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贪生恶死】见“贪生畏死”。
【贪吃懒做】谓又馋又懒。
【贪多务得】贪求多而志在必得。
【贪汙狼藉】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
【贪污腐化】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物或接受贿赂,过糜烂堕落的生活。
【贪求无已】见“贪求无厌”。
【贪求无厌】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
【贪位慕禄】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贪官污吏】贪财纳贿的官吏。
【贪财好色】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贪婪无厌】同“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对财物权益孜孜以求,没有满足的时候。
【贪欲无厌】犹言贪得无厌。
【贪惏无餍】同“贪得无厌”。
【贪猥无厌】同“贪得无厌”。
【贪贿无艺】见“贪欲无艺”。
【贪欲无艺】谓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
【贪声逐色】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贪赃枉法】亦作“贪赃坏法”。谓贪污受贿,破坏法纪。
【贪赃坏法】见“贪赃枉法”。
【摊书傲百城】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李谧传》。后以“摊书傲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摊书拥百城】见“摊书傲百城”。
【昙花一现】昙花,优昙钵花。开花短时即谢。《长阿含经·游行经》:“扞佛呴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后用以比喻事物之乍现即逝。
【谈天说地】漫无边际地闲谈。
【谈天论地】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谈不容口】犹言赞不绝口。
【谈玄说妙】谈论玄妙的事理。
【谈吐生风】谈话机敏风趣。
【谈吐风生】见“谈吐生风”。
【谈何容易】本谓在君王面前谈说论议、指陈得失不可轻易从事。何容,岂可,怎能容许。《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张铣注:“再言之者,所以言谈之辞,何得轻易而为之。”汉桓宽《盐铁论·箴石》:“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谈且不易,而况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而吴得几不免于患也。”马非百简注:“谈,说话。何容,怎能容许。易,轻易。”后以“容易”连读,意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回:“说的,~,他肯由你要回,方才不带他们去了。”
【谈言微中】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谈若悬河】犹言口若悬河。
【谈虎色变】《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於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后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谈空说幻】谓谈说佛理。
【谈空说有】佛教有“空宗”“有宗”二宗。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后来泛指闲谈;空谈。
【谈笑自如】见“谈笑自若”。
【谈笑自若】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谈笑封侯】唐杜甫《复愁》诗之六:“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后以“谈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而有风趣。语出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谈过其实】犹言言过其实。
【谈情说爱】谈恋爱。
【谈圆说通】论说权变之道。
【谈论风生】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霏玉屑】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谈优务劣】善于空谈而治理政务的能力很差。
【谈议风生】见“谈论风生”。
【谭天说地】谓所谈内容极为广泛。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
【谭言微中】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檀郎谢女】喻指多才而钟情的青年男女。檀,潘岳;谢,谢道韫。
【忐上忑下】谓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安定。形容胆怯,对事情没有把握。
【忐忑不定】同“忐忑不安”。
【坦然自若】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叹为观止】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幬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因以“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叹老嗟卑】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
【探口而出】犹言脱口而出。
【探丸借客】《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侠杀人报仇。
【探幽索隐】同“探赜索隐”。
【探竿影草】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探汤蹈火】犹言赴汤蹈火。喻不怕任何艰险。
【探头探脑】不断伸头张望。形容小心窥探的样子。
【探头缩脑】小心胆怯张望貌。
【探赜索隐】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
【探赜钩深】探索幽隐,求取深意。语本《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探囊取物】伸手到袋里取东西。比喻极易办到的事。语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探囊胠箧】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语本《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兒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汤去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汤池铁城】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
【汤烧火热】谓生病发高烧。
【堂而皇之】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堂哉皇哉】犹堂而皇之。
【堂皇冠冕】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堂皇富丽】形容气象宏伟壮丽。
【堂堂一表】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堂堂正正】①形容强大严整。语出《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杜佑注:“正正者,整齐也;堂堂者,盛大之貌也。”②光明正大。
【淘沙取金】淘金。
【淘沙得金】见“淘沙取金”。
【滔滔不绝】见“滔滔不竭”。
【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滔滔不断】见“滔滔不竭”。
【滔滔汩汩】水涌流貌。多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滔滔滚滚】①大水奔流貌。常比喻说话连续不断。②喻声势浩大。
【韬戈卷甲】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
【韬戈偃武】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韬光用晦】同“韬光养晦”。
【韬光俟奋】谓掩藏才智,待时奋起。
【韬光晦迹】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比喻不显露锋芒和才能。
【韬光晦迹】见“韬光晦迹”。
【韬光灭迹】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韬光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韬光隐晦】同“韬光养晦”。
【韬光隐迹】同“韬光晦迹”。
【韬光敛彩】收敛光采。比喻隐匿才华,无声无息。
【韬光敛迹】同“韬光晦迹”。
【韬光韫玉】隐匿光采,韫藏宝玉。比喻隐藏才华,不露光芒。
【韬形灭影】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
【韬迹隐智】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韬神晦迹】谓隐藏踪迹。
【韬晦之计】谓收敛锋芒,隐蔽才华意图,待时而起的计谋。
【韬晦待时】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
【韬曜含光】掩藏隐匿光明。谓不显耀名声。
【饕口馋舌】指贪吃的人。
【饕风虐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
【逃之夭夭】《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桃之夭夭】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②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桃夭李艳】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
【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之教】指老师的教诲。
【桃李之馈】《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原谓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成蹊】“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语。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桃李门墙】谓生徒众多的师门。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遍天下】见“桃李满天下”。
【桃李精神】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桃李满天下】唐狄仁杰门生众多,累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因以“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优秀人才众多。
【桃来李答】语本《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
【桃红柳绿】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桃羞杏让】形容女子妆饰华美。让,避让。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桃腮粉脸】形容女子粉红色的面颊。
【桃僵李代】同“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桃蹊柳曲】见“桃蹊柳陌”。
【桃蹊柳陌】亦作“桃蹊柳曲”。指春景艳丽的地方。
【陶情適性】怡悦情性。
【讨是寻非】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讨流溯源】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讨恶翦暴】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讨价还价】①指在商品成交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价格要求的一增一减。②比喻接受任务或举行谈判时,双方对所提条件斤斤计较,反复争论。
【讨类知原】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忑忑忐忐】心神不安,胆怯。
【特立独行】谓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腾达飞黄】同“飞黄腾达”。
【腾云驾雾】①谓乘云雾飞行。②形容神志恍惚。
【腾蛟起凤】喻才华优异。
【腾焰飞芒】谓光芒四射。
【腾声飞实】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腾腾兀兀】犹言昏昏沉沉;恍恍惚惚。
【剔透玲珑】①形容灵巧可爱。②比喻人的聪明伶俐。
【剔蝎撩蜂】喻惹事生非。
【梯山架壑】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梯山航海】登山渡海。谓长途跋涉。
【梯山栈谷】谓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梯愚入圣】谓启迪引导凡夫俗子成为圣人。
【提心吊胆】见“提心吊胆”。
【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提心吊胆】亦作“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提心吊胆】见“提心吊胆”。
【提纲挈领】提起鱼网的总绳,拎住皮衣的领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荀子·劝学》:“若挈裘领,拙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后以“提纲挈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或把问题扼要地提示出来。
【提纲振领】同“提纲挈领”。
【提纲举领】同“提纲挈领”。
【啼天哭地】形容非常悲惨。
【啼笑皆非】既使人难受,又使人发笑。犹言哭笑不得。
【啼饥号寒】形容贫困之极。语出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兒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醍醐灌顶】①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②喻清凉舒适。
【蹄间三寻】谓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蹄閒三寻】见“蹄间三寻”。
【题名道姓】犹言指名道姓。谓对人不尊敬。
【鶗鴂彫卉】《后汉书·张衡传》:“恃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李贤注:“鶗鴂,鸟名,喻谗人也。”后遂以“鶗鴂彫卉”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
【体大思精】规模宏大,构思精密。多指著作、设计规划等。
【体物缘情】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体恤入微】同“体贴入微”。
【体规画圆】犹言依样画葫芦。谓墨守成规,一味模仿。
【体国经野】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郑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体贴入妙】谓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
【体贴入微】①同“体贴入妙”。②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周到。
【体无完皮】同“体无完肤”。
【体无完肤】①全身没有一塊完好的皮肤。②比喻被责骂得很厉害,或被批驳得一无是处。
【倜傥不群】卓异不凡;出众。
【倜傥不羁】豪爽洒脱而不受约束。
【涕泗滂沲】见“涕泗滂沱”。
【涕泗滂沱】谓涕泪如雨。形容涕泪流得极多。
【逖听遐视】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逷听远闻】“逷”同“逖”。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替天行道】①代行上天的意旨。谓按照天意,在人世间做正义的事业。②借指代行人民群众的意愿。
【替古人耽忧】谓不必要的忧虑。
【替古人担忧】见“替古人耽忧”。
【摘瓜抱蔓】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后用以喻一扫而空。
【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摘埴索涂】盲人以杖点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为。
【摘瑕指瑜】谓揭示优缺点。
【殢雨尤云】见“殢云尤雨”。
【殢云尤雨】“殢”念tì。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
【擿奸发伏】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
【擿埴索途】见“擿埴索涂”。
【擿埴索涂】谓盲人以杖点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
【擿植索涂】见“擿埴索涂”。
【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
【天工人代】谓天的职司由人代替执行。语出《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天下一家】谓天下人如一家人。亦指全国统一。
【天下大乱】谓全国或世界形势动荡混乱。
【天下太平】全国或世界局势安定。亦形容社会秩序好,到处都很安定。 
【天下莫敌】见“天下无敌”。
【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老鸹一般黑】老鸹,“乌鸦”的俗称。见“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无敌】亦作“天下莫敌”。谓普天之下没有对手。形容战无不胜,不可抵挡。
【天下无双】世上独一无二。形容出类拔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谓只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上人间】①天上和人间。②比喻境遇悬殊。
【天上麒麟】《南史·徐陵传》:“(徐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因以“天上麒麟”称赞他人之子有文才。
【天之僇民】见“天之戮民”。
【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天之骄子】①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②比喻有才能、有影响的人。③现有时亦用于讥讽骄气十足的人。
【天女散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华,同“花”。本以花是否着身验证诸菩萨、声闻的向道之心,声闻结习未尽,花即着身。后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天王老子】比喻至尊至贵、最有权威的人。
【天公地道】形容极公平合理。引申为理所当然。
【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原为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古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故名。内容广泛,想象丰富,富于神话色彩。因以比喻虚诞夸饰的议论。 
【天打雷劈】谓受天罚。多用于发誓或诅咒。
【天平地成】①谓禹治水成功,地正其势,天循其时。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杜预注:“《夏书》,逸书。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为宜。”②谓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天生天化】天然生就。
【天生地设】犹天造地设。
【天老地荒】见“天荒地老”。
【天地长久】见“天长地久”。
【天地剖判】犹言开天辟地。
【天地诛灭】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天地诛戮】见“天地诛灭”。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成地平】比喻万事安排妥帖,天下太平。 
【天年不遂】谓未享天年。
【天年不测】谓意外的死亡。
【天年不齐】谓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运道不好。
【天各一方】谓远隔两地,各在一方。语出汉苏武《诗》之四:“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天衣无缝】《太平广记》卷六八引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稍闻香气渐氵农,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后因以“天衣无缝”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泯然无迹。
【天花乱坠】亦作“天华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诸天各色香花,纷纷下坠。《法华经·序品》:“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后以“天花乱坠”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天兵天将】神话中指天神的兵将。
【天作之合】《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毛传:“合,配也。”本谓文王娶大姒为上天所赐。因用作称颂婚姻美满之词。
【天灾人祸】①詈辞。②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天灾地妖】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 
【天灾地变】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天长日久】时间长,日子久。
【天长地久】《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原指天地存在的久远。后用以形容时间悠久。
【天昏地黑】见“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亦作“天昏地黑”。①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风霾、雷雨时的自然景象。②指天色晚。③形容异常利害。④喻社会黑暗腐败。
【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轮。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天空海阔】①谓天地广阔。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宽阔。
【天荆地棘】天地间布满荆棘,喻世途或处境艰难。
【天荒地老】亦作“天老地荒”。极言历时久远。 
【天南地北】①形容距离遥远。②指距离远的不同地区。③形容(淡话)漫无边际。
【天南海北】①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②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天香国色】①本为称赞牡丹之辞,谓其色香俱非他花可比。②称美丽的女子。
【天保九如】《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如”字,祝颂福寿绵长。后遂以“天保九如”为祝寿颂词。
【天姿国色】形容女子姿色绝美。亦指绝色女子。
【天差地远】形容相差极远。 
【天冠地屦】犹言天壤之别,比喻两者差别极大。
【天怒人怨】上天震怒,百姓怨恨。形容为害作恶十分严重,引起普遍愤怒。
【天马行空】①神马奔驰于太空。比喻才气横逸,不受拘束。②形容脱离羁绊,迅猛前进。③比喻言大而夸,脱离实际。
【天华乱坠】见“天花乱坠”。
【天真烂漫】亦作“天真烂熳”。①纯真自然,不虚伪造作。②形容单纯、幼稚。
【天真烂熳】见“天真烂漫”。
【天造地设】天然生成。
【天造草昧】①谓天地之始,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②谓草创之时。
【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欢乐。
【天高地下】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 
【天高地厚】①《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复杂和艰巨。②形容恩情极为深厚。
【天高皇帝远】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王法难以到达。多用以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高听下】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天高听卑】①谓天帝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②歌颂帝王圣明。
【天朗气清】天色明朗,气候清和。
【天授地设】谓天然形成。 
【天崩地坍】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坼】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天崩地陷】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裂】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塌】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解】同“天崩地坼”。
【天假之年】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谓能享其天年。
【天假其年】同“天假之年”。
【天从人原】谓事情的发展恰如所望。
【天旋地转】①比喻世局大变。②形容气势宏大。③形容晕眩。
【天清日白】犹言光天化日,大白天。
【天涯比邻】谓远在天涯,也象近在身边。语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涯地角】指极边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亦形容彼此相隔极远。
【天粟马角】天雨粟,马生角。谓不可能实现的事。
【天无二日】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常用以比喻一国、一地、一族等不可同时有二主。
【天无绝人之路】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天道好还】《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后以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为“天道好还”。
【天道无亲】谓天道公正,无偏无私。
【天道宁论】谓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
【天渊之别】形容差别悬殊。
【天开地辟】①犹言开天辟地。②谓天然形成。 
【天塌地陷】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天摇地动】谓天地摇晃震动。形容力量或声响巨大。
【天愁地惨】形容极度悲哀的气氛或情状。
【天与人归】语出《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穀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谓天命所属,人心所向。
【天诛地灭】为天地所诛灭。意思是天地所不容。多用于发誓、诅咒语中。
【天经地义】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天经地纬】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天夺之年】上天褫夺其年寿。谓不能享其天年。
【天夺之魄】亦作“天夺其魄”。①上天夺走他的魂魄。谓欲其死。②谓天使其神志迷乱。
【天夺其魄】见“天夺之魄”。
【天诱其衷】谓上天开导其心意。
【天潢贵胄】指皇族或其后裔。
【天随人原】上天顺从人的意愿。形容事态恰如所望。
【天网恢恢】①谓天道如大网,笼罩一切。常用以比喻帝王的统治无远弗届。②比喻作恶必受天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天道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有漏失。比喻作恶者逃不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覆地载】①《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后以“天覆地载”形容范围至大至广。②对帝王仁德广被之赞颂。
【天翻地覆】①形容发生根本的变化。②形容秩序大乱。
【天罗地网】①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法禁森严,难以脱逃。②比喻上下四方,严密包围,无法逃脱。
【天壤之别】形容差别极大。
【天壤王郎】晋谢道韫嫁王凝之,不称意,叔父谢安慰解之。道韫曰:“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后因称妇女所适丈夫不称其意为抱“天壤王郎”之恨。 
【天悬地隔】谓两者相差极远,如天地之悬隔。语出《南齐书·陆厥传》:“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天惊石破】形容巨响或出人意外之事引起的震惊。
【添枝加叶】见“添枝接叶”。
【添枝接叶】增添树的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加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使之走样。
【添枝增叶】见“添枝接叶”。
【添油加醋】比喻在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任意增添细节,夸大或歪曲事实真相。 
【添油炽薪】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
【添醋加油】见“添油加醋”。
【添砖加瓦】比喻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添盐着醋】见“添油加醋”。
【恬不知怪】谓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於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恬不知耻】见“恬不知耻”。
【恬不知耻】安然处之,不以为耻。
【恬不知羞】见“恬不知耻”。
【恬不知愧】见“恬不知耻”。
【恬不为怪】犹言恬不知怪。
【恬不为意】处之泰然,满不在乎。
【恬言柔舌】犹言甜言蜜语。
【恬淡无为】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语本《庄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恬然自足】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甜言美语】①犹言说好听的话。②指好言好语。
【甜言软语】①亦作“甜言媚语”。温柔体贴的话。②指说温柔体贴的话。③同“甜言蜜语”。
【甜言媚语】见“甜言软语”。
【甜言蜜语】甜蜜诱人的话。亦指说甜蜜诱人的话。
【甜酸苦辣】指种种不同的味道。常用以比喻生活上的种种遭遇和复杂感受。
【甜嘴蜜舌】犹甜言蜜语。
【填阬满谷】塞满坑谷。后常用以形容充满;盛多。
【填街塞巷】充塞街巷。极言其多。语出《南齐书·虞玩之传》:“又生不长发,便谓为道人,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佻身飞镞】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视死如归。
【挑三拨四】见“挑三豁四”。
【挑三豁四】谓挑拨是非。
【挑茶斡刺】寻事生非。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制造矛盾。
【挑三拣四】谓挑挑拣拣,嫌这嫌那。
【挑三嫌四】见“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见“挑三拣四”。
【挑么挑六】挑剔,找差错。
【挑肥拣瘦】谓挑来挑去,下不了决心,拿不定主意。
【挑精拣肥】犹挑肥拣瘦。
【挑牙料脣】摇动嘴脣。谓吵嘴,争吵。
【挑脣料嘴】见“挑牙料脣”。
【条入叶贯】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条分节解】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
【条分缕析】①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②谓进行细密而有条理的分析。
【条条框框】谓被视为固定的、不能变通的条例规定。
【条脩叶贯】枝长叶连。比喻有条理、有系统。
【条贯部分】谓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条解支劈】谓细致部析。
【跳梁小丑】形容猖狂捣乱而没有多大能耐的丑恶之徒。
【铁中铮铮】比喻才能较为出众的人。
【铁心木肠】见“铁心石肠”。
【铁心石肠】犹言铁石心肠。
【铁打心肠】谓心肠像铁铸成的。形容人刚强的秉性。
【铁石心肝】见“铁石心肠”。

【铁石心肠】犹言铁打心肠。 
【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铁板一塊】比喻牢不可破的整体。
【铁板钉钉】①犹言硬碰硬。比喻说话办事坚决、干脆。②比喻已成定论。
【铁板歌喉】形容豪迈的演唱。
【铁板铜弦】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铁板铜琶】见“铁板铜弦”。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铁面鎗牙】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铁马金戈】①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②谓战事,兵事。
【铁郭金城】比喻设防坚固的城池。
【铁案如山】谓证据确凿的案件或结论,像山一样不可推翻。
【铁桶江山】比喻牢固的政权或地位。
【铁棒磨成针】见“铁杵磨成针”。
【铁砚磨穿】铁铸的砚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铁笔无私】谓执笔判案不徇私情。
【铁画银钩】见“铁画银钩”。
【铁画银钩】唐欧阳询《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后用“铁画银钩”谓书法家运笔,其点画既刚劲,又柔媚。
【铁肠石心】比喻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 
【铁狱铜笼】形容密闭森严的监牢。
【铁绰铜琶】同“铁板铜琶”。
【铁鞋踏破】比喻长途跋涉,到处寻求。
【铁树花开】见“铁树开花”。
【铁树开花】亦作“铁树开华”。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铁树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热带,不常开花。
【铁树开华】见“铁树开花”。
【铁嘴钢牙】比喻能言善辩。
【铁壁铜山】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
【铁壁铜墙】犹言铜墙铁壁。
【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不可否认。
【亭亭玉立】形容花木主干挺拔或美人的身材修长。
【亭台楼阁】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停辛伫苦】谓历尽艰辛。
【停辛贮苦】见“停辛伫苦”。
【停留长智】谓耽搁得久了,会想出主意来。
【停云落月】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之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后人因常在书札中用“停云落月”表示对友人的思慕。
【挺而走险】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铤”。
【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
【挺胸凸肚】①形容得意或狂妄自大的样子。②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挺鹿走险】挺而走险。谓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廕)’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铤鹿走险】①见“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通力合作】共同出力,一起来做。
【通工易事】见“通功易事”。
【通才硕学】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通才练识】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上彻下】①谓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通天达地】犹言顶天立地。
【通天彻地】①形容本领十分高强。②从天到地,到处。
【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通今博古】通晓古今的学问。
【通今达古】同“通今博古”。 
【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
【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
【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通文调武】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通功易事】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
【通古博今】同“通今博古”。
【通古达变】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通共有无】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通同一气】互相串通勾结。
【通材达识】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通邑大都】同“通都大邑”。
【通南彻北】谓贯穿南北。
【通幽洞冥】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通幽洞微】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通幽洞灵】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通幽动微】见“通幽洞微”。
【通风讨信】犹言通风报信。
【通风报信】暗中传递消息。
【通风报讯】见“通风报信”。
【通计熟筹】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通前至后】见“通前彻后”。
【通前彻后】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通前澈后】见“通前彻后”。
【通首至尾】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
【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大城市。
【通都大埠】同“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同“通都大邑”。
【通真达灵】与神仙交往。
【通时合变】同“通权达变”。
【通时达务】谓了解客观形势。
【通时达变】同“通权达变”。 
【通宵达旦】一夜到天亮。
【通宵彻旦】见“通宵彻昼”。
【通宵彻夜】整夜。
【通书达礼】谓通诗书,懂礼仪。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
【通无共有】见“通共有无”。
【通忧共患】共同承担忧患。
【通险暢机】使险要之地暢通无阻。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达识】见“通儒达士”。
【通儒硕学】犹言通儒达士。
【通权达理】通晓权宜与事理。
【通权达变】谓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因时制宜,不拘常规。
【通变达权】同“通权达变”。
【通衢大邑】同“通都大邑”。
【通衢广陌】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 
【痌瘝在抱】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怀中。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尚书·康诰》:“恫瘝乃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动劝捐,做得那种~,愁眉苦目的样子。”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
【同工异曲】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同日而言】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道】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语】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犹言相提并论。
【同仇敌慨】见“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亦作“同仇敌慨”。语本《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孔颖达疏:“当王所怒,谓往征伐之。”后以“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敌人。 
【同文共轨】亦作“同文共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同文共规】见“同文共轨”。
【同心一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心志一致。
【同心一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共胆】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同心共济】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同德】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
【同心合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合意】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见“同心共胆”。
【同心并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齐心合力。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同心协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济】见“同心共济”。
【同心毕力】齐心尽力。
【同心僇力】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同“同心毕力”。
【同心敌忾】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戮力】齐心合力。
【同心断金】《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
【同甘共苦】亦省作“同甘苦”。一同尝甘苦之味。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常偏指共患难。
【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年而校】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
【同休共戚】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见“同休共戚”。
【同舟共命】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舟共济】同乘一条船渡水。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同舟遇风】比喻同遭逆境。
【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床共枕】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垂不朽】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同床异梦】同“同床各梦”。
【同胞共气】喻指亲兄弟。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同美相妒】同是美人,互相妒嫉。比喻有同样擅长的人不易相处。
【同室操戈】春秋郑徐吾犯之妹有美色,公孙楚与其从兄公孙黑争娶之。楚已纳聘,黑欲强夺,公孙楚“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事见《左传·昭公元年》。又《后汉书·郑玄传》载,何休好《公羊传》而恶《左传》、《穀梁传》,郑玄乃著论以驳之,“休见而叹曰:‘康成(玄之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以“同室操戈”比喻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同气相求】《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气连枝】喻指同胞兄弟姐妹。
【同条共贯】①事理相通,脉络连贯。②谓行事相仿,可以相提并论。
【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者相互同情。
【同流合汙】见“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①谓随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②指随同坏人,为非作歹。
【同流合汙】见“同流合污”。
【同船合命】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敝相济】犹同恶相济。
【同恶共济】见“同恶相济”。
【同恶相求】同作恶者,彼此互有需求。
【同恶相助】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济】亦作“同恶共济”。谓恶人互相帮助,狼狈为奸。
【同恶相党】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
【同业相仇】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源共流】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源异派】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尘合汙】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忧相救】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德一心】谓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同德同心】见“同心同德”。
【同德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盘而食】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语出《魏书·杨椿传》:“椿临行,诫子孙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亦省作“同盘”。 
【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
【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声同气】见“同声共气”。
【同声相求】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相应】①指乐声相和。②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③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
【同归於尽】一同毁灭或死亡。
【同归殊途】见“同归殊涂”。
【同归殊涂】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类相求】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铜山金穴】比喻极其富有。
【铜山铁壁】见“铜山铁壁”。
【铜山铁壁】亦作“铜山铁壁”。①比喻可以信赖的坚强人物。②形容十分坚固,不易摧毁的事物。
【铜心铁胆】形容人的意志坚定。
【铜打铁铸】形容非常牢靠、稳固。
【铜城铁壁】见“铜墙铁壁”。
【铜脣铁舌】比喻雄辩的口才。
【铜围铁马】比喻坚固的阵势。
【铜筋铁肋】见“铜筋铁骨”。
【铜筋铁骨】形容人的身体十分壮实强健。
【铜驼草莽】同“铜驼荆棘”。
【铜驼荆棘】《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因以“铜驼荆棘”指山河残破、世族败落或人事衰颓。 
【铜盘重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
【铜浇铁铸】形容体格非常强壮。
【铜墙铁壁】见“铜墙铁壁”。
【铜头铁额】形容异常勇猛强悍,刀枪不入。
【铜头铁臂】见“铜头铁额”。
【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铜铸铁浇】见“铜浇铁铸”。
【偷工减料】①不按质量要求,偷省工序,暗减用料。②以喻做事贪图省事,马虎敷衍。
【偷天换日】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偷合苟从】亦作“偷合取容”。谓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
【偷合苟容】谓苟且迎合以求容身。
【偷香窃玉】谓与女人偷情私通。
【偷梁换柱】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偷寒送暖】①奉承拍马。②指对人关切。元曲中多指暗中撮合男女私情。③喻偷情。
【偷闲躲静】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偷媚取容】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偷声细气】轻声轻气。
【偷鸡盗狗】见“偷鸡摸狗”。
【偷鸡摸狗】亦作“偷鸡盗狗”。①指偷窃。②指背着自己的配偶和他人搞男女关系。
【头一无二】唯一,只有一个。 
【头上末下】①谓从上到下,从最前头一个到最末尾一个。②头一回,第一次。
【头上安头】《五灯会元·夹山会禅师法嗣·洛浦元安禅师》:“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意谓禅宗意旨应该顿悟,一切思量分辨犹如“头上安头”都是累赘重复,多此一举。后因以比喻累赘多余。
【头上著头】犹言头上安头。
【头出头没】语本《五灯会元·投子同禅师法嗣·濠州思明禅师》:“问:‘如何是清洁法身。’师曰:‘屎里蛆兒,头出头没。’”后用以比喻追随世俗。
【头足异所】见“头足异处”。
【头足异处】谓被斩。 
【头角峥嵘】①比喻青少年气概或才能不同寻常。②形容激进、时兴、引人注目的样子。
【头昏目眩】见“头昏目晕”。
【头昏目晕】犹言头昏眼花。
【头昏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头昏眼暗】犹言头昏眼花。
【头昏脑眩】见“头昏脑胀”。
【头昏脑胀】头部昏晕,脑子发胀。
【头昏脑闷】犹言头昏脑胀。
【头面人物】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而又经常抛头露面的人物。
【头重脚轻】①形容因酒醉或犯病等原因而感到头脑发胀,脚下无力,身体失去平衡。②形容事物上下或前后不协调,不均称,失去平衡。
【头破血出】同“头破血流”。 
【头破血流】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到惨败的样子。
【头破血淋】见“头破血流”。
【头眩目昏】同“头昏眼花”。
【头疼脑热】指小的病痛。亦指小灾小难。
【头梢自领】自己扯着头发。比喻自讨苦吃,自找麻烦。
【头痒搔跟】头上发痒却抓脚跟。比喻抓不到问题的关键,于事无补。
【头稍自领】见“头梢自领”。
【头焦额烂】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谓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见“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头痛脑热】见“头疼脑热”。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表面上忙于应付。
【头痛额热】见“头疼脑热”。
【头童齿豁】头秃齿缺。形容衰老。
【头晕目眩】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头会箕赋】见“头会箕敛”。
【头会箕敛】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谓赋税苛刻繁重。
【头头是道】原为佛教语,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后用以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不紊。语本《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方是道,法法本圆成。”
【投山窜海】谓放逐到荒凉边远地区。
【投刃皆虚】《庄子·养生主》谓庖丁解牛,三年后所见皆非全牛,只见其骨节皆空虚,“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然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后因以“投刃皆虚”比喻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投井下石】见“投阱下石”。
【投木报琼】《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投戈讲艺】谓在军中仍不废学。后亦泛谓偃武修文。
【投石下井】见“投阱下石”。
【投石拔距】见“投石超距”。
【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投石超距】古代军中的习武练功活动。
【投阱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投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失败。
【投其所好】投合对方的爱好。
【投畀豺虎】谓将坏人投饲豺虎。表示深恶痛绝。
【投河奔井】谓投水自杀。
【投桃之报】比喻给对方的报答。
【投桃报李】《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投梭之拒】见“投梭折齿”。
【投梭折齿】《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后以“投梭折齿”为女子拒绝调戏的典故。 
【投壶电笑】《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恆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矫出而脱悮不接者,天为之笑。”张华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炤灼,今天不下雨而有电光是天笑也。”后遂以“投壶电笑”为闪电不雨之典。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扞班超呴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 
【投闲置散】亦作“投閒置散”。置于闲散职位。谓不被重用。
【投间抵隙】同“投隙抵巇”。
【投閒置散】见“投闲置散”。
【投隙抵罅】见“投隙抵巇”。
【投隙抵巇】谓伺机钻营。
【投鼠之忌】见“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顾忌。语本汉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於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於贵臣之近主乎!”
【投膏止火】用油去浇灭火,火反而烧得更旺。比喻举措失当,适得其反。
【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投机倒把】谓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搀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攫取暴利。 
【投鞭断流】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见《晋书·苻坚载记下》。后以“投鞭断流”形容兵众势大。
【图作不轨】图谋不轨。
【图财害命】谋人钱财,害人性命。
【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载: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匕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轲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杀。后以“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图谋不轨】阴谋作不法之事,多指进行不利于统治者的活动。 
【徒子徒孙】徒弟和徒孙。一个祖师沿传下来的弟子。亦泛指信徒、党羽,多含贬义。
【徒托空言】谓只说空话而不实行。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徒讬空言】见“徒托空言”。
【徒有其名】见“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空有其名声。谓名不符实。
【徒负虚名】见“徒有虚名”。
【徒讬空言】见“徒托空言”。
【徒拥虚名】见“徒有虚名”。
【途途是道】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途遥日暮】犹言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途穷日暮】犹言日暮途穷。
【涂脂抹粉】脂:烟脂。原指妇女用脂粉装饰打扮。后比喻对丑恶的东西掩饰和美化。《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富家郎君。”清·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独立论》:“从其摇颈摆尾,涂脂抹粉,以为分所宜然。”参见“搽脂抹粉”。
【涂歌里抃】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
【涂歌里咏】同“涂歌邑诵”。
【涂歌邑诵】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涂歌巷舞】同“涂歌里抃”。
【屠门大嚼】比喻欣羡而不能得,聊为已得之状以自慰。
【土木形骸】形体象土木一样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土牛木马】土制的牛,木造的马。比喻徒有其名而无实用。
【土生土长】在本地生长。
【土崩瓦解】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彻底崩溃。
【土崩鱼烂】土崩溃,鱼腐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
【土偶蒙金】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土阶茅茨】见“土阶茅屋”。
【土阶茅屋】亦作“土阶茅茨”。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谓居住俭朴。
【土豪劣绅】泛指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土龙刍狗】土做的龙,草扎的狗。比喻名实不相副。
【土鸡瓦犬】亦作“土鸡瓦狗”。用泥做的鸡,用瓦做的狗。形容徒有其表,实则无用。
【土鸡瓦狗】见“土鸡瓦犬”。
【土壤细流】语出《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后因以“土壤细流”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吐心吐胆】同“吐肝露胆”。
【吐肝露胆】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吐故纳新】①道家养生之术。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②人体的呼吸过程,谓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③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
【吐食握发】同“吐哺握发”。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吐哺捉发】见“吐哺握发”。
【吐哺握发】《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发”。后遂以“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吐哺辍洗】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於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后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语本《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孔颖达疏:“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出之,喻……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
【吐气扬眉】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吐丝自缚】喻人作了某事反使自己受困。
【吐胆倾心】同“吐肝露胆”。
【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死狐悲】比喻因同类的灭亡感到悲伤。
【兔死狗烹】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走乌飞】谓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月中玉兔;乌,日中金乌。
【兔走鹘落】见“兔起鹘落”。
【兔角牛翼】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起乌沉】谓月出日落。
【兔起凫举】喻行动快速。
【兔起鹘落】谓兔子刚出窝,鹘立即降落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兔缺乌沈】犹兔走乌飞。
【兔葵燕麦】形容景象荒凉。
【兔丝燕麦】喻有名无实。
【兔头麞脑】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团头聚面】形容非常亲密地相聚在一起。
【抟沙作饭】比喻白费心思。
【抟沙嚼蜡】比喻空虚而无味。
【抟空捕影】犹言捕风捉影。
【抟香弄粉】谓与女人厮混。
【抟心揖志】专心一志。
【抟心壹志】见“抟心揖志”。
【剸繁决剧】亦作“剸繁治剧”。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剸繁治剧】见“剸繁决剧”。
【推三阻四】以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推三推四】同“推三阻四”。
【推亡固存】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推己及物】同“推己及人”。
【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
【推心致腹】见“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谓以至诚待人。语本《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推东主西】犹言推三阻四。
【推波助澜】比喻助长声势。
【推枯折腐】犹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极易打垮。
【推食解衣】《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后因以“推食解衣”极言恩惠之深。 
【推陈出新】见“推陈致新”。
【推陈致新】①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②泛指排除旧的,创出新的。
【推乾就湿】同“推燥居湿”。
【推梨让枣】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兒,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兒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见《梁书·王泰传》。后因以“推梨让枣”谓兄弟友爱。
【推诚布公】示人以诚,公正无私。 
【推诚置腹】同“推心置腹”。
【推轮捧毂】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推贤让能】推举贤士,让位与能人。
【推燥居湿】把干燥处让给幼兒,自己睡在幼兒便溺后的湿处。极言抚育幼兒的辛劳。
【推襟送抱】比喻推诚相与。襟抱,心意。
【推聋作哑】见“推聋妆哑”。
【推聋妆哑】谓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颓垣败井】犹言颓垣废井。
【颓垣败壁】犹言颓垣废井。
【颓垣废井】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颓垣废址】犹言颓垣废井。
【颓垣断堑】犹言颓垣废井。
【退有后言】谓当面顺从,背后有异议。 
【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
【退食从容】谓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语本《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朱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退旅进旅】一起进退。
【退避三舍】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后因以“退避三舍”表示退让,不敢与争。 
【退藏於密】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吞舟是漏】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吞舟漏网】见“吞舟是漏”。
【吞吞吐吐】形容有话不直说或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吞言咽理】谓不敢声张和申辩。
【吞炭漆身】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吞风饮雨】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吞纸抱犬】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吞符翕景】谓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吞云吐雾】《梁书·沈约传》:“始飡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形容道家的绝谷养气。后乃以“吞云吐雾”形容吸鸦片或吸烟,多寓讥讽。
【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 
【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
【吞声饮泣】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吞声饮恨】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
【屯蹶否塞】颠连困厄。
【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屯街塞巷】形容人多拥挤。
【屯积居奇】谓把奇货储存起来,待机高价出售。
【讬于空言】见“讬之空言”。
【讬之空言】谓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讬公行私】犹言假公济私。
【讬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
【讬物引类】谓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讬物连类】见“讬物引类”。
【讬物陈喻】借事物设喻。
【讬物寓感】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讬物寓兴】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讬物感怀】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讬孤寄命】《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讬六尺之孤者,谓可委讬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讬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 
【讬凤攀龙】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讬诸空言】见“讬之空言”。
【讬骥之蝇】喻指追随贤能之后而得以显名的人。
【拖人下水】喻诱人同流合污。
【拖人落水】犹言拖人下水。
【拖天扫地】形容衣服过长。
【拖青纡紫】汉制,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因以“拖青纡紫”比喻官位显贵。
【拖金委紫】佩带紫绶金印。比喻官高位显。
【拖泥带水】①形容在泥泞道路中行走的状貌。②比喻办事不干脆利索或语言不简明扼要。
【拖麻拽布】指戴孝。旧时,长辈丧亡,幼辈要披麻衣系白布。
【脱口而出】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脱口成章】出口便成文章。喻才思敏捷。
【脱天漏网】谓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脱手弹丸】南朝梁沈约曾用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话,来评王筠的诗,见《南史·王筠传》。后因以“脱手弹丸”形容诗作圆转流暢。
【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谓初登仕途。
【脱胎换骨】道教谓修炼得道,脱去凡胎而成圣胎,换易凡骨而为仙骨。后指诗文等取法前人而化为己出,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脱袍退位】喻去职。
【tuō壳(版 权 所有 ew en y a n.co m 易 文 言网)金蝉】比喻用计谋脱身。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tuō壳(版 权 所有 ew en y a n.co m 易 文 言网)金蝉这一个谎。”详见“金蝉tuō壳(版 权 所有 ew en y a n.co m 易 文 言网)”。 
【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露出来。
【脱颖囊锥】喻才能出众者。
【脱缰之马】脱掉缰绳的马。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事物。
【橐甲束兵】同“櫜甲束兵”。
【橐驼之技】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妥首帖耳】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唾手可取】同“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比喻极易得到或成功。
【唾地成文】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唾面自乾】《尚书大传》卷三:“骂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
【唾壶敲缺】见“唾壶击缺”。
【唾壶击缺】亦作“唾壶敲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跅弛不羁】放荡不受拘束。《汉书》: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跅幪不羁】见“跅弛不羁”。
【跅弢不羁】见“跅弛不羁”。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