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②。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锢、限制。格,阻碍。全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上火下泽:语出《易·睽》。睽卦为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火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离违,即矛盾。本卦《象》辞说:“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违离、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违离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违离,而我则可各个击破。
【译文】
凡是受到地理形势的限制时,攻取附近的敌方,就有利;攻击远隔的敌方,就有害。这是从睽卦象辞“上火下泽,睽”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战例】
古巴比伦王朝的崛起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成为古巴比伦王朝的第六任国王。当时的巴比伦疆域狭小,国势很弱,而周边却是强国如林:西北有玛里,东北有埃什努那,南边有伊新、乌鲁克,东南有拉尔萨,北面是亚述,东面是善战的伊兰人。
为使巴比伦强盛起来,汉谟拉比致力于发展经济,几年后巴比伦便财茂物丰。雄才大略的汉谟拉比不满足于此,他的奋斗目标是吞并诸国,统一两河流域。为此他采用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汉谟拉比把南方的近邻伊新确定为第一个吞并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向强大的亚述帝国俯首称臣,极尽讨好之能事,同时又和拉尔萨密切友好关系。其后,汉谟拉比联合拉尔萨一举灭亡了伊新,并顺势吞并了乌鲁克。
后来,汉谟拉比又联合饱受亚述欺凌的玛里,共同对付亚述。公元前1783年,亚述国王沙玛什亚达德一世去世,汉谟拉比乘机帮助原玛里国王吉摩里利姆复位,接着两国军队开向亚述,占据了亚述的南部地区,亚述帝国从此一蹶不振。为进一步拉拢玛里,汉谟拉比出兵帮助玛里击退了西边游牧部落和东邻埃什努那的进攻,使玛里国王吉摩里利姆同他结为刎颈之交。
看到巴比伦北部再无强敌,汉谟拉比又把吞并的矛头指向昔日的盟友拉尔萨。公元前1763年,汉谟拉比联合玛里军队打败了拉尔萨。当玛里国王吉摩里利姆深感自己处境不妙时,汉谟拉比已将大军摆在玛里城下,原为“兄弟”的吉摩里利姆被迫向汉谟拉比称臣。两年后,吉摩里利姆发动叛乱,被汉谟拉比诛杀。
公元前1755年,汉谟拉比又征服了最后一个邻国埃什努那。这样,经过30年的征战,汉谟拉比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
在这里,汉谟拉比采用远交近攻的谋略,先后吞并了诸国。他总是集中力量攻打一个目标,在时机不成熟时决不轻易放弃任何盟友,这是他成功的奥秘所在。
坎宁远交拉美国家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欧洲的封建君主国结成神圣同盟,企图长期稳定下来,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因政治倾向不同受到欧洲各国的孤立和排挤。
1822年,坎宁担任了英国外交大臣,他顺应资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要求,决心打破神圣同盟一统欧洲的局面,恢复英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作用。
自18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掀起了反对宗主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坎宁认为远交这些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对于对抗近敌——欧洲神圣同盟大有裨益。1823年,神圣同盟决定派兵去镇压拉美新独立国家,坎宁立即站出来反对。坎宁声明承认这些国家,反对任何武装干涉的行为。坎宁还向美国发出呼吁,希望两国联合起来反对神圣同盟干涉别国事务。与此同时,坎宁让英国船艇巡弋于大西洋,阻止欧洲的船只开往美洲。
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神圣同盟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议就拉丁美洲问题召开全欧洲会议。坎宁立即表示,英国决不参加这样的会议,也不承认会上通过的任何决议。
1825年,在坎宁的努力之下,英国承认了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等拉美新国家,并与它们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坎宁的一系列举动,打击了欧洲神圣同盟,赢得了拉美新国家的好感,恢复了英国昔日在欧洲的威望。
郑庄公称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信誉”招徕顾客
对于经商者来说,时间就是生意,就是金钱,许多聪明的经营者就是因为做到了按时交货而在客户中建立起了信誉。
在1983年的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上海锦华玩具厂厂长乐大馨看到一位美国商人拿出了一只长毛绒小狗,要求照样子复制交货。他问我方一位外销员:“什么时候可以交样?”外销员思索了一会儿说:“一个月吧。”美商人立即收回样品,遗憾地说:“来不及了,我明天就要离开广州了。”这时站在旁边的乐大馨赶忙说:“这笔生意交给我们锦华玩具厂好了,明天上午10点钟,我拿出复制样品来。”美商人疑虑地问:“你们厂远在上海,明天上午拿出样品,怎么可能?”“我保证按时交出样品!”乐厂长胸有成竹地说。
回到旅店他和助手们立即忙起来,设计员剪图纸、剪绒,制作人员赶忙操作,乐厂长忙着进行成本核算。一个通宵就这样紧张地过去了。次日上午10点钟,乐厂长带着三件样品准时出现在美商的面前。细看过样品,美商赞不绝口:“没想到你们这样讲信用,这样神速,质量又这么好,我完全可以放心。”美商当即向锦华厂订6000打玩具小狗,此后两年,这位美商又向该厂买了10万打玩具,成了厂里的一大主顾。
锦华玩具厂“远交”美国客商,“近攻”中国同行,红红火火开拓了玩具市场。
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
1922年4月,西方几个主要国家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国际会议。在会议召开之前,意大利政府邀请苏维埃俄国派代表团参加会议。
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决定利用这一绝好机会,使苏俄进入国际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改善苏俄的国际地位。在苏俄代表团去意大利之前,列宁叮咛代表团团长、苏俄政府外交部长契切林说:要以商人的身份和各国代表广泛接触,绝对避免意识形态上的接触,尽量寻找共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与协约国的英、法、美存在不可弥合的矛盾,因此要争取结交德国,借此缓解英、法、美对苏俄的压力。
契切林在热那亚会议上呼吁各国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与苏俄建立经济贸易关系,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欢迎。但是,英、美等国提出要以1个月前伦敦会议确定的“专家备忘录”作为与苏俄会谈的基础。“专家备忘录”的内容严重损害了苏俄的主权。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契切林与德国代表进行了秘密接触。4月16日,苏德两国举行会议。正如列宁所预料的那样,德国也急于同苏俄建立友好关系,以借苏俄来要挟协约国。会议进行得十分顺利,很快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这个条约正式确认了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军事上的相互合作关系。
同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是苏俄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重要缺口,为苏俄争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这个条约体现了远交近攻的原则,它把德国看做“远敌”,把英、美等国当成“近敌”,在这个前提下分别对待,避免树敌太多,为苏俄创造了比以前宽松的国际环境。
拿破仑向俄国抛绣球
拿破仑在其漫长的战争生涯中,一直把近邻英国视为心腹之患。为制伏英国,他千方百计地拉拢远方的俄国,视俄国为他的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拿破仑上台伊始,便利用英、俄之间的矛盾,寻求同俄国接近的途径。他密切注意着英俄争夺马耳他的形势,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1800年7月,拿破仑让他的外交部长给俄国政府写了一封信,表示法国可以立即释放6000名俄军战俘,并声明给每个战俘配备武器和发给军服。随后,拿破仑又寄给沙皇保罗一世第二封信,重申法国站在俄国一边,支持俄国占领马耳他。
沙皇保罗一世曾大骂“狂暴的法兰西共和国”,现在拿破仑如此友好地善待俄国战俘并表示要保卫马耳他不受英国侵犯,这使保罗一世对拿破仑的态度迅速改变。保罗一世决定与法国建立友好关系,放弃干涉法国的政策。在法国的支持下,沙皇宣布对英国所有的船舶的封港令,驱逐路易十八,还提出与法国联合共同把英国人赶出印度的计划。不久,沙皇派使者到巴黎签署俄法两国的和约,俄、法的蜜月期从此开始。
在这里,拿破仑抓住俄英矛盾的要害——马耳他问题做文章,远交俄国,借以孤立和打击近敌英国,确属深思熟虑的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