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卷十一

将帅贪功
【原文】
以功名为心,贪①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②,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③,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是,先零羌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④,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逾于老臣者矣⑤。”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印。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⑦,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⑧,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高甑生诬罔⑨之事,几于不免⑩。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乎!

【注释】
①贪:喜好,热心。
②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每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铠甲翻身上马。
③数自请行:许多次自动请求出征。
④上老之:圣上认为他年老。
⑤亡逾于老臣者矣:没有能够胜过老臣我的了。亡,通“无”。逾,超过,胜过。
⑥愍:通“悯”,怜悯,体恤。
⑦据鞍顾盼:坐在马鞍上左右顾盼。
⑧会吐谷浑寇边:正好碰见吐谷浑进犯边疆。
⑨诬罔:诬蔑欺瞒。
⑩几于不免:差点不能幸免。
瘳:病愈,康复。
册罢:下令罢免。
其下者:比他们(文中所言廉颇等人)才能低下的人。

【译文】
把功名放在心上,热心于寄身军队之中,这自然是将帅的习气,即使是古代以来贤明的卿大夫,也没有能够知道退止和自我收敛的。廉颇老了以后,还每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披铠甲上战马来表示还可以被任用,致使郭开无法说他老了,最终却仍不能被召用。汉武帝大举进击匈奴,李广屡次请求参战,皇上认为他老了,不同意,李广请求了很久才同意,最后却有迷失方向贻误军机的罪过。汉宣帝时,先零羌反叛,赵充国70多岁了,皇上认为他太老了,让丙吉问他谁可以当将领,赵充国说:“没有谁能胜过我了。”于是奔驰到金城,划出北方的疆界,虽然保全了军队取得了胜利,但却使他的儿子赵印遭到灾祸。汉光武帝时,五溪的少数民族反叛,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悯恤他年老,没有同意。马援请求说:“我还能够披甲跨马。”光武帝让他试一试,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来表示可被任用。光武帝笑道:“这个老者真是勇健啊!”于是用他为将,果然在壶头山遭到厄运。李靖当过宰相,因为脚有毛病辞职,遇上吐谷浑进犯边疆,就去见房乔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出征一次。”平定了吐谷浑国,却有遭到高甑生诬陷欺骗的事,几乎不能幸免。唐太宗打算攻打辽东,召他进来对他说:“高丽还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吗?”他回答说:“现在我有病虽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弃我的话,我的病就快好了。”皇帝怜悯他年龄老了,没有同意。郭子仪80多岁,还当着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使,没想到辞职退居,最后被唐德宗下令罢免。这些人都是人中英杰,还不能免于贪功求名,何况比他们低下的人呢?

汉二帝治盗
【原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①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②,持节虎符③,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④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⑤,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⑥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⑦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郡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从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注释】
①滋:生长,滋生,加多。
②衣绣衣:穿上锦绣衣服。
③持节虎符:拿着符节作凭证。持节,拿着旄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凭证。虎符,古时帝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④或:有的。
⑤起:出现。发:揭发,上报。
⑥坐:定罪。
⑦文法:法令条文。

【译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匪群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按规定的标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到下级官吏主持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这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唯恐不能捕获,违犯规定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汉光武帝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汉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己相互纠纷揭发,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以捉获讨伐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做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解体逃散。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而汉武帝的严厉不如汉光武帝的宽缓,它们的效果不同是很明显的。

汉封禅记
【原文】
应劭①《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②,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筜、登陟③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其略云:“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④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赍⑤酒脯,处处有泉水。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仰视岸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⑥名曰环道,往往有祗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⑦。稍疲,咽唇燋⑧,五六步一休,牒牒⑨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又云:“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⑩。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欢,但欢石无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又云:“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今应劭书脱略,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注释】
①应劭:东汉学者,字仲远,少年好学,博览群书。灵帝时,以孝廉被征召。现存著作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内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五岳》等。
②《封禅仪记》: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游记,由马第伯作,记叙了建武三十二年(56)的泰山封禅仪式。
③登陟:登上。
④端如:端然,庄重的样子。
⑤赖:依靠,仰使。赍:带着,怀抱着。
⑥逶迤:蜿蜒曲折。
⑦休:停下来休息。
⑧燋:干渴,如同火烧般。
⑨牒牒:迭迭,频频。
⑩骆驿:连续不断。
脱略:脱漏省略。

【译文】
应劭的《汉官仪》载录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正是记录了建武年间到东边祭祀上天的典礼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做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峻峭险要、登攀劳累困难的情状非常精细,我喜欢诵读它。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道路险要陡峭,就下马步行牵马,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像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山间小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确实像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像是白色的石头,有的像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像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绊地双手支撑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完上天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窄小,随从跟着爬上斜坡,站起来举近火把,停下来时也接连不断。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真是响亮,但却没有谁敲石头跟他相应相和。肚肠鸣叫不能停止,嘴里也不能沉默而气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息就会被后边的人踩上,道路险峻危险。但我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叫时,就看见太阳将要出来了,有三丈多长。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大致记叙文笔的精细都像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引;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提到过。现在应劭的书有脱漏省略,只有刘昭所补注的《东汉志》有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屯蒙二卦
【原文】
《屯》、《蒙》二卦,皆二阳而四阴①。《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②,《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刚。而《屯》之爻曰:“女子贞不字③,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④女,见金夫⑤,不有躬⑥”,其正邪不同如此者。盖《屯》二居中得正,不为初刚所诱,而上从九五,所以为贞。《蒙》三不中不正,见九二之阳,悦而下从之,而舍上九之正应,所以勿用。士之守身居世⑦,而择所从所处,尚监兹⑧哉!

【注释】
①皆二阳而四阴: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爻为《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
②《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现出阴柔凌驾阳刚之象。
③贞:贞洁。不字:不生育。
④取:通“娶”。
⑤金夫:有财物的丈夫。
⑥不有躬:失去贞洁。
⑦士之守身居世:士人自守信守节、立身处世。
⑧尚监兹:还要借鉴这些道理。

【译文】
《屯》卦、《蒙》卦两卦的卦象,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呈阴柔凌驾阳刚之象;《蒙》卦的六三在九二之上,也呈阴柔凌乘阳刚之象。但是《屯》卦的爻辞说:“女子贞洁,不生育,十年才生育”;《蒙》卦的爻辞却说:“不要娶女子,她见到有财物丈夫,就会失身的”;她们的正直和奸邪是这样的不同。《屯》卦的二爻在下卦位里处在中间,得到中正,不受初爻的阳刚诱惑,而且在上卦位里是九五,上下卦位阴阳都处在中间,相互呼应,这就是贞洁的道理。《蒙》卦的三爻不在卦体的正中,见到九二的阳刚之象,就欣喜地向下跟随着它,而舍弃了与上九的正当呼应,这就是不要娶的道理。士人自守信守节、立身处世,选择跟随的对象、处世的方法,还要借鉴这些道理呀!

谊向触讳
【原文】
贾谊①上疏文帝曰:“生为明帝,没②为明神。使顾成③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虽有愚幼不肖之嗣④,犹得蒙业而安;植遗腹⑤,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又云:“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此既于生时谈死事,至云“传之老母”,则是言其当终于太后之前,又目其嗣为“愚幼不肖”,可谓指斥⑥,而帝不以为过,谊不以为疑。刘向上书成帝谏王氏事曰:“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⑦,纵不为身⑧,奈宗庙何?”又云:“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此用于国存时说亡语,而帝不以为过,向不以为疑,至乞援⑨近宗室,几于⑩自售,亦不以为嫌也。两人皆出于忠精至诚,故尽言触忌讳而不自觉。文帝以宽待下,圣德固尔;而成帝亦能容之,后世难及也。

【注释】
①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河南洛阳人,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少年得志,步步高升,但32岁时,因招嫉恨,被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心下惶恐,不久忧郁而死。
②没:死去。
③顾成:汉文帝的庙名。
④愚幼不肖之嗣:愚顽幼小不成器的后代。嗣,后代。
⑤植遗腹:扶植遗腹太子。
⑥指斥:指责、斥责。
⑦皂隶:衙门里的官差。
⑧纵不为身:纵使不为自己考虑。
⑨乞援:乞求援助。
⑩几于:几乎,近于。

【译文】
贾谊奏进疏文给汉文帝说:“活着做英明的皇帝,死了做圣明的神灵。如果让顾成庙(汉文帝自立的宗庙)称为太宗,上面可跟太祖相配,那么汉朝兴旺就没有尽头了。即使有愚顽幼小的不成器的后代,仍然可以承蒙您留下的基业而平安。即使扶植未出世的太子,朝拜您留下的衣服,天下也不会动乱。”又说:“您死了以后,传位给老母亲或弱小的太子。”这既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谈他死后的事,甚至说到“传位给老母亲”,又是说皇帝会死在太后的前面,且把他的后代看成是“愚顽不成器”,可以说是指斥责备了,可是汉文帝不认为是罪过,贾谊也不因此而疑虑。刘向上书给汉成帝进谏王氏的事说:“王氏和刘氏,将不能并立,陛下作为汉室的子孙,守护维持宗庙,却让国家的权位转移到外姓亲戚手中,自己地位下降为奴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对宗庙会怎么样呢?”又说:“天命授给的人很多,不仅仅是一姓的人。”这是在国家还存在的时候说亡国的话,可是汉成帝不以此为罪过,刘向不因此而疑虑。说到请求帮助与自己相近的宗室,几乎是自我举荐,也不认为是涉嫌。这两个人都是出于忠心的精神、最高的诚意,因此畅所欲言,触犯了忌讳也没有自我觉察。汉文帝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下属,他圣明的德行当然是这样;而汉成帝也能容忍触犯忌讳,这是后代难以企及的。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