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处世要方圆自在 待人要宽严得宜

【原文】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译文】
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政治黑暗天下纷乱时,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应宽严互用。

【解说】
圆融,本义是指事物的循环往复运动。
养生者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这里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应该周旋于其间,以理性的头脑,去解决问题,来保全生命。养生者遭遇不同的事情,要采取合理的办法,而不是凭着主观的情绪去与事情相抵触,以致给自己造成了危害。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能使自己身处其间而左右逢源,能够把各种事情的矛盾都化解,能够将事物融会贯通……扫清一切阻碍或破坏健康的因素,把自身生命投入到事物的运动中去。但是,一个人善于处理事情,需要冷静的理智去判断和分析事物出现的新情况;而这种冷静的智慧,即是“方智”。
只有把“圆融方智”的道理作具体的运用,才能确保生命健康。就是说,以“方智”为行动指南,以“圆融”为具体行动。

【例解】
听之于无声,视之于无形
齐桓公同相国大夫管仲策划攻打莒国,两人谋定秘而不宣,然而不出几天消息不胫而走,已经在国内传开了。齐桓公奇怪地问管仲:“我与仲父商量的攻莒计划,尚未付之实施已经传遍了,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说:“我想这大概是国内的睿智能人所为。”
桓公沉思一会儿以后,猛然想起一个人,他对管仲说:“日前有个服役的民夫,手里拿着翻土锄地的工具,站在下面看着你我,会不会是他传扬出去的?”
于是桓公命令此人即刻来宫服役,并不准他找别人替代。隔不多久,那个叫作东郭牙的民夫来了。管仲打量一番后对桓公说:“无疑,准是他。”
桓公派孔宾侍卫领上庭以礼相见。管仲问他:“攻打莒国的消息是你传扬的吗?”“是的。”东郭牙答道。管仲又问:“我同主公从来没有攻打莒国的事,你凭什么要说齐砍伐莒呢?”东郭牙答道:“我听说有这样的一句话,君子善于谋略策划,小人善于揣摩度测。我是私下观察相国的脸色、举止而作的猜测。”“我没有明言攻莒,你怎么猜测到攻莒呢?”东郭牙说:“君子遇事必显露三种神色:一是喜悦欢乐的神色,大都流露在欣赏某物之时;一是冷清静穆的神色,大都流露在居丧守节之时;一是气势愤然的神色,此大都显露在欲动干戈之时。那天,我在下面望见君主在台上怒气冲冲,张开嘴巴久久不合。口型恰似一个“莒”字;君主手臂所指也在莒国;加以我平时想到的诸侯中不服齐国的,也唯有莒国而已。根据以上的动作形象,我猜测要对它用兵。我的猜度也许就是圣人们所说的‘听之于无声,视之于无形’吧!”

弃嫌结陆贽 合心兴忠州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贤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自幼好学,18岁考中进士,曾任华州郑县县尉、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唐德宗为太子时,就非常了解他,并欣赏他的才干。德宗即位后,即召他为翰林学士,后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宰相后,他更是精忠报国,曾建议唐德宗广开言路,纳谏改过;斥黜小人,进用贤良;节用爱民,薄赋轻徭。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陆贽一生恪守忠正,嫉恶如仇,并以其出众之才和忠正之节赢得了朝野的一致赞许。
但陆贽也有一失。那是他为相期间,有人诬告太常博士李吉甫和某些人结为朋党。陆贽听后非常生气,尚未弄清事实真相,就把李吉甫贬出京城,让他到明州做了长史。这一错误决定,自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李吉甫不以为然。他认为陆贽身为宰相,日理万机,偶然失误,在所难免。绝不能因为错待了自己,就对他全盘否定,更不能为此而耿耿于怀。
不久,权奸裴延龄谮毁陆贽。唐德宗一时良莠不分,竟把陆贽贬为忠州别驾。新任宰相因与陆贽不睦,也借机大作文章,故意将李吉甫调为忠州刺史,让他当了陆贽的顶头上司,以便借刀杀人,让李吉甫来整治陆贽。消息传出后,不少人认为陆贽运交华盖,倒霉的事将接连发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吉甫一到忠州,先以老属下的身份设宴款待陆贽,并尽可能的弘扬这位老相国的功勋与才干。情真意挚,使陆贽很受感动。从此,二人也便成为好朋友。在处理州内大事时,李吉甫总是先征求陆贽的意见;陆贽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彼此密切配合,把忠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但是,李吉甫却为此得罪了那位新任宰相,致使他6年没有迁官。
当人们得悉李、陆的有关情况后,都非常敬佩李吉甫,说他大度能容,有宰相气质。果然,唐宪宗即位后,李吉甫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很快就被封为宰相。他以陆贽为学习的榜样,悉心报国,敬贤爱民,还先后主持修筑富人、固本二塘,又修平津堰等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深得宪宗皇帝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数年后病死,被赐谥号“忠懿”。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